《咏柳》教学设计:如何让孩子在春天读懂古诗?

《咏柳》教学设计:怎样让孩子在春天读懂古诗?

为什么要选择《咏柳》作为教学重点?

春天来了,校园里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,这不正是教学《咏柳》的最佳时机吗?贺知章的这首七言绝句语言通俗易懂,画面感强,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古诗。你看那”碧玉妆成一树高”的生动比喻,”万条垂下绿丝绦”的优美画面,不正是孩子们观察天然、进修表达的绝佳素材吗?

在教学设计中,我们可以借鉴魏晓林老师的经验,从朗读入手,让学生先感受古诗的韵律美。二年级的孩子可能还不太领会”碧玉”这样抽象的比喻,但通过观察诚实的柳树,他们能直观地建立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联系。这不比枯燥地解释词语意思有趣多了?

怎样设计《咏柳》的课堂教学环节?

一堂好的《咏柳》教学设计应该环环相扣。开头来说从朗读开始,通过师生对比朗读,让孩子发现停顿的重要性。”碧玉/妆成/一树高,万条/垂下/绿丝绦”——这样的节奏划分,能让古诗读起来更有韵味。

接着进入词语领会环节。与其生硬地解释”碧玉”、”绿丝绦”这样的词语,不如带孩子到校园里看看诚实的柳树。”你们觉得远处的柳树像什么?”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。当有孩子说出”像长头发的小姑娘”时,教学目标就达成了一半!

观察环节特别重要。让孩子亲手触摸柳叶,感受它的柔软和光滑;观察柳叶的形状,领会为什么诗人会说”不知细叶谁裁出”。这种亲身体验比任何讲解都有效。魏老师的教学设计中,户外观察和课堂讨论相结合,正是抓住了儿童认知的特点。

怎样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?

读完古诗、观察完柳树,接下来就该动笔了!以《秀丽的柳树》为题写一段话,既巩固了课堂所学,又锻炼了表达能力。有的孩子把柳树比作小姑娘,有的注意到柳叶上的小芽儿——这不正是古诗教学的延伸吗?

读写结合是《咏柳》教学设计的关键。通过读诗培养语感,通过观察积累素材,通过写作内化语言。魏老师的课堂上,孩子们”左手撑着下巴凝神思索”、”双眸凝视上空”的专注模样,正是教学成功的最好证明。

《咏柳》教学设计要把握三个要点:从朗读中感受韵律,从观察中领会诗意,从写作中内化语言。当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柳树的美,能体会到”二月春风似剪刀”的妙处时,这堂课就真正成功了。春天教《咏柳》,不正是最应景的语文课吗?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