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养的获得一个涉及家庭教育、社会环境、学校教育和自我素质的长期经过。下面内容是结合多个来源整理出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技巧:
一、家庭教育:教养的根基
-
以身作则的榜样影响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其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价格观。例如:父母主动道歉、遵守承诺、使用文明用语等,能让孩子通过模仿形成良好习性。同时,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做不礼貌的事(如随意打断他人谈话),并注重细节引导(如公共场合轻声说话)。 -
明确制度与责任觉悟
通过家庭制度培养责任感,例如让孩子承担家务、管理零用钱,并领会“自己的事务自己做”。当孩子犯错时,可采用“天然惩罚法则”,让其承担后果(如不整理玩具导致丢失需自行解决),而非简单责骂。 -
共情与沟通技巧培养
家长应主动倾听孩子的想法,用“我能领会你的感受”代替否定式回应,培养共情能力。例如,当孩子与他人冲突时,引导其换位思索:“如果你是对方,听到这样的话会难过吗?”
二、学校教育:体系化品格塑造
-
道德课程与操作结合
学校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传授社会规范,同时组织操作活动(如社区服务、环保行动)将学说转化为行动。例如,让学生参与养老院志愿服务,体会“为他人着想”的教养内核。 -
教师示范与班级文化建设
教师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,通过细节传递教养。例如批改作业时写鼓励评语、公共场合蹲下与学生对话等。班级可建立“文明积分制”,奖励主动帮助同学、遵守秩序的行为。
三、社会环境:潜移默化的影响
-
公共规范与正向激励
社会通过法律法规(如公共场所禁烟)和道德倡导(如礼让斑马线)约束行为。典型案例:杭州租客退房前主动打扫卫生的行为被媒体报道后,引发社会对“不给他人添麻烦”教养观的讨论。 -
文化资源与榜样力量
博物馆、图书馆等场所的文化熏陶能提升审美与素质,例如参观历史展览领会“尊重传统”的意义。社会榜样(如志愿者救助流浪动物)则通过具体行动诠释教养内涵。
四、个人素质:终身成长的关键
-
自我反思与习性养成
每天记录“教养日记”,反思行为是否符合“三不规则”:不打扰他人(如戴耳机看视频)、不制造麻烦(如垃圾分类)、不贬低他人(如不随意批评外貌)。坚持21天可形成习性。 -
阅读与艺术素质提升
阅读经典文学作品(如《红楼梦’里面平儿尊重刘姥姥的细节)能深化对教养的领会。进修音乐、绘画等艺术形式则有助于培养耐心与专注力。 -
细节处的自觉修炼
从日常小事践行教养:关门时注意力度、递剪刀时刀尖朝向自己、公共场合手机静音等。这些行为需通过刻意练习内化为本能反应。
五、实用教育法则
- 南风法则:用温暖的方式纠正错误。例如孩子打翻牛奶时,说“我们一起清理吧”而非斥责。
- 延迟满足法则:通过“等待训练”(如完成作业后再玩游戏)培养自控力。
- 鱼缸法则:给予适度自在,如让孩子自主规划周末活动,仅提供安全建议。
教养的获得需要多方合力:家庭提供情感根基,学校体系化培养,社会营造正向环境,个人持续自我完善。正如梁晓声所言,教养的本质是“根植于内心的自觉”,唯有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素质,才能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