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:为什么这些写母亲的诗能穿越千年?
“暗中时滴思亲泪,只恐思儿泪更多”——元代诗人与恭的这句诗,道出了几许游子与母亲的相思之苦?从孟郊的”慈母手中线”到慈禧的”可怜天下父母心”,这些写母亲的诗为何能跨越时空直击人心?由于它们触碰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:母爱永远比子女的思念多一分。
一、缝进衣衫的牵挂:孟郊笔下的母爱
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,《游子吟》用最朴实的针线活,缝出了天下母亲共同的焦虑。唐代诗人孟郊中晚年才中举,他比谁都懂老母亲等待的煎熬。那些写母亲的诗里,衣服成了情感的载体——王安石小编认为‘将母’里面望着”留家白紵阴”,黄景仁在风雪夜”搴帷拜母”,连鲁迅逃难时都记着”挈妇将雏鬓有丝”。
二、柴门前的守望:母亲的老去与孤独
当元代与恭写下”白头无复倚柴扉”时,那个曾经等他回家的身影永远消失了。写母亲的诗最催泪处,往往是回首时的痛悟:清代倪瑞璿的”只恐思儿泪更多”,道破了母亲永远比孩子多想一层的秘密。就像湛若水小编认为‘慈母山》的发问:”春来秋去几时休?”母亲的等待,原来比江河更绵长。
三、超越生死的思念:最动人的孝心诗篇
明代陈献章小编认为‘慈母石’里面发现”慈孝相感动”的天机,而刘克庄笔下”永昼炉中一穗烟”的修禅母亲,展现了东方特有的含蓄之爱。最震撼的是慈禧那句”泪血溶入儿女身”,这位政治铁腕人物写母亲的诗,竟流露出最柔软的真心。
小编归纳一下:今天,你为母亲读诗了吗?
这些写母亲的诗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忽略的细节:母亲总在计算你离家的日子,而你记得她眼角的皱纹吗?趁着还能拥抱,不妨把孟浩然的”承欢慈母前”化作实际行动。毕竟,再美的诗句也比不上你亲口说那句:”妈,我想你了。”